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应该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论文,供您参考。我希望它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精选通用10篇免费借鉴)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1
摘要:
机械电子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的学习。经过深入研究,对相关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特别是讨论机电专业的现状和机电专业的管理,希望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促进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机电;高职;一体化
1机电专业现状
1.1创新专业建设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机电专业已成为中国机电发展过程中的支柱。同时,人才始终是促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当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只有机电专业的学生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创新、思考和突破,这也是机电行业专业发展过程和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创新、思和突破的人才调查方法也是学生和学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理念的变化中,教学目标和愿景应长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持续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长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专业方向
明确专业方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项目相对突出,特殊专业,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不够充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设中,必须建立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队伍,以便在建设中,对专业方向有更清晰的理解和判断。事实上,我们对教学原则有很多要求,特别是必须按照社会要求的标准培养人才,首先是按照一定的培训规范和水平培养人才。二是将人才教学与实践特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实现教学过程的良好发展。此外,要简单,所有部分都要按照规则进行教学,这对整体教学过程也非常重要。

1.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发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基础,必须有专业扎实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学习知识,避免教师问题造成的教学事故。此外,教师的年龄结构应合理、完善,许多教师往往有足够的经验,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或对学生不耐烦,但许多年轻教师不仅有创新精神,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沟通也会更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两者,使高级教师接受浅教师,实现更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整体教师水平,使学生不断接受更好的教学,实现更充分的发展。

1.4将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学校开设课程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使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但对后续进入社会后的发展考虑不足,往往导致教学过程不重视,学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的要求和发展不够适应,影响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找到更好的工作,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机电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措施
2.1.充分发挥现有生产实习条件的潜力
机电专业的学生属于实习机会较多的专业,实习模式往往多种多样。虽然我们有充分的发展,但实际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条件有限。事实上,学生的实习不一定局限于学校。高职生动手能力强,学校可以联系各种工厂实习。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所以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些培训机会。比如我们在很多学校都有电气实习、模拟实习、机电机床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既能实践相关课程的相关学习,又能为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就我们而言,机电的发展非常快速和良好,所以很多实习项目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各学校不断改善学生的培训条件,不断更新和进步设备,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3]。

2.2.在传统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仿真生产实习
由于某些原因,许多学校很难真正建立自己的工厂和实习工厂。在这种状态下,学校可以购买一些仿真软件,让学生使用和实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室等相关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生的不断进步。当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虚拟设备的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但往往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的生产缺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生往往能看到各种电气设备,但不能一一使用。如果我们改变这些过程,可以通过机电仿真模拟软件,可以全面了解各种机械的使用,也可以逐一使用所有设备,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相关知识能力有足够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学习不足,使实习和生产成本最大化[4]。

3.结束语
毫无疑问,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好的机电人才,必须改革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以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方振龙,陈国才,于福权.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8):157-158.

[2]王胜,杨宏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做带学”创新探索[J].价值工程,2017,36(25):187-188.

[3]孙晓男,赵琛,万乐平.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8):14-15+61.

[4]赵云伟,彭丽英,路荣亮,等.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级标准模块库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244-245.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摘要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践和成果,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率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出发点,推动相关专业特色形成,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同时开展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年7月,学校获得广西特色专业和课程一体化项目,对提高机电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和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拟探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认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坚持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全面实施校企合作“校企互融”工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程结合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打造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构建融融教师队伍;“教学、培训、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化实习培训基地;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甚至全国影响力较大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在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基于系统工程的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简化了机械结构,使机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和自动控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强调机电接口的作用,努力使学生掌握现代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和技术应用,能够胜任企业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互融”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融入各教学环节,引入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2011年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维护PLC工程技术与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路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编制《SMT实训指导书等7本校本教材。与南宁智能控制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广西桂网电力试验有限公司联合申013年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智能监控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研发参数”(2013年项目申报编号BC28047),“配电智能设备e网系统”(2013年项目申报编号BA-09007)。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现实,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造优秀的理论和技能“双师型”区级教学队伍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职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在“双师型”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不仅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且关键是注重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对专业能力进行结构构,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2011年4月,3名骨干教师被派往富士康科技集团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检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获得了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领导朱晓丽教授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行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培训班,听取行业顶尖专家,博士生导师介绍行业最新技术,开阔视野。同时,选派两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前沿技术,有效提高教师综合技能水平。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奖“技能指导教师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诸小丽教授获得称号“第五届广西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培训中心实践基地体系
一方面,为了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校外培训基地。2011-2012年,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培训基地。在校外培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提供实习场所,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树立实践理念,增强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学院GE智能平台合作建设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培训中心,可将智能平台合作建设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配置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真实展示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网络、开放、综合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训的需要,能满足师生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一方面,将“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合作建设特色教学。自动生产线调试维护,CAD特色课程的建设带动了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中学、在学校、“教学合一”学习和实践并重。将课堂搬到培训室,教师讲课、示范、指导;学生边学习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学校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专业能力。2011-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自动化线路竞赛和全国机器人竞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取得优异成绩,参加广西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大赛获一等奖。
另一方面,实现课证一体化,即操作技能与专业标准的一体化。它将是。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专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培训手段,整合教学、学习,使校园生产性培训接近50%,毕业生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约800人,年就业率超过95%。

(五)初步建设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自动生产线调试维护等核心课程,CAD应用技术,PLC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它需要学校、学院和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充分合作,以及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全力投入。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标准不规范,许多项目参与者袖手旁观,导致负责人任务负担沉重,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培训基地、图书等硬件基础,还包括教师、培训计划、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不断纠正和改进,以产生良好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到高校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相比,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要继续加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换培训制度,实行企业和行业兼职专业教师选拔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知识,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只有通过深入的改革实践,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对类似高职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3]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专业毕业论文3篇
摘要:煤炭是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大力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近年来,各级煤矿企业领导高度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本文研究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

一、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是科技快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开发新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煤矿和煤矿机电产品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矿山运输升级产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由于现代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地下和地面运输升级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采用带式运输机,基本采用DC交流变频装置驱动,主要以电力电子设备为核心。在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也可以应用于煤矿升级系统。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部交流变频调速提升机,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电机和滚筒集成,在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控制系统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部分煤矿的地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大巷强带式运输机的运输方式也非常普遍。此外,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多种及时的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功能,如轴承温度、倒转、跑偏、断带等故障,在某些方面可能全面,在使用中不能满足某些功能,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2米以上的电梯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电梯,均采用转子串电阻调速,转子串电阻为转差功耗型。绝大多数电子控制系统仍然使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使用可控编程器。大多数DC提升机都是由发电机拖动的,尽管有一些可控硅供电系统,但也是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相对简单,程序设计相对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因此,它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期工作。

2.2.综合机械化采煤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组装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了试验使用,试验使用至20世纪80年代末。该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从液压牵引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实现移架自动化。此外,工作面刮板运输机还配备了微机监控装置,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运行趋于协调、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运行性能,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从大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主要问题是传感器不足,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机构和用户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一些关键技术实施了多次重新设计和改进措施,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的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运行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传输介质从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从字符发展到视听,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发展很大,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水平非常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推广应用最快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三、思考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重大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煤矿的各个环节,但与国外先进煤矿相比仍相对落后。因此,要使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由于计算机运行和储存能力强,体积和功耗小,更适合工作空间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选择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确保更可靠的工作性能;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选择良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开发水平,能够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够自动适应环境,在最佳状态下工作,快速分析收集的参数,从而诊断故障,然后根据这些诊断结果预测未来工作过程中的故障;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测量信号,确保测量准确性,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功能;注重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适合煤矿地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煤矿现代化,实现煤矿自动化生产。

四,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也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挖掘、运输、设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清洁、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顾京.现代机床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4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整体优化。机电一体化是指设备机构的主要功能.动力功能.电子技术引入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将机械设备与电子设计和软件相结合。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和转型。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渗透到机械工业中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和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于“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国开始高度重视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20世纪90年代末,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通信技术已进入机电一体化,微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脱颖而出,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依赖于其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主要在于硬件和软件。

2.1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以机械技术为基础。机械技术的重点是如何适应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各种科学发展.新技术更新了自己的概念。机械本体应提高自身性能.考虑降低质量、提高工作精度等几个重要方面,以减少工作时的能耗,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机电一体化应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性.稳定性好。

2.2信息处理技术
由于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交换技术.信息存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现在流行的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处理技术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信息处理速度,解决信息处理的抗干扰问题。

2.3检测技术
检测和传感技术是指与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相关的技术。通过检测技术本身的功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应提高工作可靠性.工作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经受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因此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可见,检测的发展.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4自动控制技术
在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下,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根据人们预定的规则,通过控制装置改变被控对象或过程的被控量。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广泛,主要是自动控制理论.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生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制动控制技术的难点在于自动控制理论的工程化和实用化,因为被控对象与理论控制量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反复调试和修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目前,微型机的应用非常广泛,自动控制系统已成为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和驱动装置。驱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操作技术和动态特性.稳态精度.控制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快速响应和效率仍存在一些问题。驱动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2.6软件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开发硬件是不够的。软件必须在开发硬件的同时开发,但软件更新速度太快,导致开发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应实施软件标准化等措施。

3.机电一体化应用领域
3.1数控机床
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控机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又称数控机床,是一种配备程序控制系统,通过数字信息控制机床运动和加工过程的机床。控制系统可以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代码或其他符号指令的程序,并将其翻译成代码,用代码数字表示,并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数控装置通过操作处理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并根据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加工零件。数控机床主要由电源组成.操作机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等。数控机床灵活性高,可实现编程自动化,可靠性高,通信功能强,可实现多种控制功能。数控机床的发展促进了机械领域的改进。

3.2机器人
机器人是一种著名的高科技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最初是人们想象的,他们可以服从人们的命令,努力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已经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机器人主要由:机器人.操作机构.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装置.驱动器和其他部件,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机器人可以灵活地取代许多人类活动,在焊接中.装配.军事.空间.水下.农业.建筑.服务.娱乐等领域都有应用。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好助手和亲密伙伴。

3.3.现代温室设施
现代温室设施是实现作物质量.高效生产的重要设施也是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密集的地方。主要由:温室框架结构.覆盖材料.通风系统.灌溉施肥系统.二氧化碳施肥系统.室内喷雾/屋顶喷淋冷却系统.遮阳/保温系统.加热系统.防虫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一些必要的生产工具。通过这些设施和计算机系统,我们可以有效地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产提供保障。

4.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与其他科学一样,机电一体化技术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机电一体化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该领域。为适应各领域需求,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智能化上.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性化。机电一体化对机械工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提高性能.扩展功能.简化结构.提高可靠性.节约能源.操作简单,可以说未来几十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5.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不是独立的,而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光明。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5篇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学科的交叉整合。其发展和进步取决于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是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为机电产品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设计和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和友好的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促进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智能化
也就是说,要求机电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使其与人相似.逻辑思维、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这里。CNC数控机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界面和智能工艺数据库将为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乱分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世界。

1.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厂家众多,开发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开发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功能的电机一体化控制单元。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中,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就可以快速开发新产品。

1.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各种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和监控技术方兴未艾。远程控制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让人们在家中充分享受各种高科技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1.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们智慧、情感和人性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性能完善外,还需要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仍然是人们的艺术享受。例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是人机一体化。

1.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ic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它是指集微机构、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微设备或系统。自1986年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第一个医疗微探针以来,1988年加州大学Berkeley自第一台微电机开发以来,国内外都在MEMS技术、材料和微观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发了各种工艺MEMS各种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组件(微膜、微梁、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微机器人等)。

1.7集成化
集成不仅包括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整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和复合,还包括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过程。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和高效率,系统应具有更广泛的灵活性。首先,系统可以分解为几个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使各部分协调安全运行,然后通过软硬件有机连接各个层次,使其性能最,功能最强。

1.8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本身具有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大容量电池等能源。由于电能在许多场合不能使用,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动有独特的优势。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因此,人们呼吁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的概念出现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绿色产品是指能耗低、材料消耗低、污染低、舒适、协调、可再生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中,应满足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污染生态环境,在产品寿命结束时可分解和再生。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钢铁企业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以微处理机为核心,将微机、工业控制机、数据通信、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结合,为实现大型工程系统综合整合创造有力条件,提高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以下方面:
2.1智能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规模大、速度快、连续性强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和产品质量诊断,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制系统、炼钢连铸轧制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D2分布式控制系统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中央计算机指挥多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三级或更多级。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控、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它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还可以实现在线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CS具有控制功能多样、操作简单、系统可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CS监控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小,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系统故障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与集中控制系统相比,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是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趋势。
2.3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ControlSystem)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引出的一个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这意味着对标准信息交换程序的共识和支持,根据该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制造商产品的兼容性和交换,并共享资源。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连接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运行、管理、决策的整合,通过现场总线连接现场仪表和控制室控制设备,实现测控一体化。
2.4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系统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它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实现从原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交付的整个生产过程和过程的整体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过程“自动化孤岛”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满足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重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交货及时。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和现有库存,加快资本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整体优化,关键是加强管理,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大型钢铁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实现CIMS化。
2.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BusTechnology)它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器和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双向和多站通信链路。用现场总线技术代替现有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DC传输)可以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现场仪表装置和更高级别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双向传输。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以节省66%以上的现场信号连接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仪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检测仪器、现场总线检测仪器等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以及现场就地控制站的发展。
2.6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发展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势,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代了直流传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复杂矢量控制技术的实用性,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达到并超过了直流调速水平。目前,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可用于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交流传动系统一出现在轧钢生产中,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

2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

3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4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5林行辛.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冶金,1998(1)

6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6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小功率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其广泛的的应用。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及家用电器中,更需要有大量的中、小功率电动机。由于这种电动机的发展及广泛的应用,它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电动机机应用广泛,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分类方法也很多。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动机技术发展及现状、工作原理和电动机的运行维护。

  关键词:技术现状工作原理运行维护

  引言:电动机是一种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电磁装置。常见的电动机可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

电动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电动机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19世纪末期起,电动机就逐渐代替蒸汽机作为拖动生产机械的原动机,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然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但是电动机的类型增加了许多,在运行性能,经济指标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而且随着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一般旋转电动机的理论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种类的控制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具有高可靠性﹑好精确度﹑快速响应的特点,已成为电动机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

  第一章电动机分类、发展现状及未来

1.1电动机分类

电动机机应用广泛,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分类方法也很多。

1.根据电动机工作电源的不同,可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其中交流电动机还分为单相电动机和三相电动机。

2.电动机按结构及工作原理可分为异步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还可分为永磁同步电动机、磁阻同步电动机和磁滞同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可分为感应电动机和交流换向器电动机。感应电动机又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单相异步电动机和罩极异步电动机。交流换向器电动机又分为单相串励电动机、交直流两用电动机和推斥电动机。

3.电动机按起动与运行方式可分为电容起动式电动机、电容运转式电动机、电容起动运转式电动机和分相式电动机。

按用途分类。电动机按用途可分为驱动用电动机和控制用电动机。驱动用电动机又分为电动工具用电动机、家电用电动机及其它通用小型机械设备用电动机。控制用电动机又分为步进电动机和伺服电动机等。

4.电动机按转子的结构可分为笼型感应电动机和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

5.电动机按运转速度可分为高速电动机、低速电动机、恒速电动机、调速电动机。

1.2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电动机是一种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电磁装置。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反过来,电动机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19世纪末期起,电动机就逐渐代替蒸汽机作为拖动生产机械的原动机,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然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但是电动机的类型增加了许多,在运行性能,经济指标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而且随着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一般旋转电动机的理论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种类的控制电动机,控制电动机具有高可靠性﹑好精确度﹑快速响应的特点,已成为电动机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

电动机的功能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它可以作为拖动各种生产机械的动力,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应用最多的动力机械。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各种生产工艺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生产机械。拖动各种生产机械运转,可以采用气动,液压传动和电力拖动。由于电力拖动具有控制简单﹑调节性能好﹑耗损小﹑经济,能实现远距离控制和自动控制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大多数生产机械都采用电力拖动。

按照电动机的种类不同,电力拖动系统分为直流电力拖动系统和交流电力拖动系统两大类。

纵观电力拖动的发展过程,交、直流两种拖动方式并存于各个生产领域。在交流电出现以前,直流电力拖动是唯一的一种电力拖动方式,19世纪末期,由于研制出了经济实用的交流电动机,致使交流电力拖动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精密机械加工与冶金工业生产过程的进步,对电力拖动在起动,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与范围等静态特性和动态响应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交流电力拖动比直流电力拖动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这些要求,所以20世纪以来,在可逆,可调速与高精度的拖动技术领域中,相当时期内几乎都是采用直流电力拖动,而交流电力拖动则主要用于恒转速系统。

虽然直流电动机具有调速性能优异这一突出特点,但是由于它具有电刷与换向器(又称整流子),使得他的故障率较高,电动机的使用环境也受到了限制(如不能在有易爆气体及尘埃多的场合使用),其电压等级,额定转速,单机容量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交流技术的交流技术的交流调速系统得以实现。尤其是70年代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为交流电力拖动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诸如交流电动机的串级调速,各种类型的变频调速,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等,使得交流电力拖动逐步具备了调速范围宽,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快以及在四象限做可逆运行等良好的技术性能,在调速性能方面完全可与直流电力拖动媲美。除此之外,由于交流电力拖动具有调速性能优良,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将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中,并逐步取代直流电力拖动而成为电力拖动的主流。

1.3电动机的未来

经历了100多年的技术发展,电动机自身的理论基本成熟。随着电工技术的发展,对电能的转换、控制以及高效使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磁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电动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电动机将会沿着体积更小、机电能量转换效率更高、控制更灵活的方向继续发展。

  第二章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目前较常用的主要是交流电动机,它可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和单相交流电动机两种。第一种多用在工业上,而第二种多用在民用电器上。下面以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例介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固定不动的部分(简称定子),二是可以自由旋转的部分(简称转子)。定子与转子之间有一个很小的气隙。此外,还有机座、端盖轴承、接线盒、风扇等其他部分。

异步电动机根据转子的绕组的结构不同,可分为鼠笼式和绕线式两种。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绕组本身自成闭合回路,整个转子形成一个坚实的整体,其结构简单牢固、运行可靠、价格便宜,应用最为广泛,小型异步电动机绝大部分属于这类。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结构比鼠笼式复杂,但启动性能较好,需要时还可以调节电动机的转速。图2—1所示是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1.定子

定子是用来产生旋转磁场的,主要由定子铁心、定子绕组和机座等部分组成。鼠笼式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结构是完全一样的。

2.转子

转子是异步电动机的转动部分,它在定子绕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获得一定的转矩而旋转,通过联轴器或皮带轮带动其他机械设备做功。转子由转子铁心、转子绕组和转轴等部分组成。

3.机座

机座是电动机的外壳和支架,它的作用是固定和保护定子铁心、定子绕组并支撑端盖,所以要求机座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能承受运输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力。

中、小型异步电动机通常采用铸铁机座,定子铁心紧贴在机座的内壁,电动机运行时铁心和绕组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机座表面散发到空气中去,因此,为了增加散热面积,在机座表面装有散热片。

对大型异步电动机,一般采用钢板焊接机座,此时为了满足通风散热的要求,机座内表面与铁心隔开适当距离,以形成空腔,作为冷却空气的通道。

2.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图2—2所示为用图解法分析旋转磁场的电机绕组结构图。图中交流电机的定子上嵌放着对称的三相绕组U1—U2、V1—V2、W1—W2,电流的流入端用符号表示,流出端用⊙表示。

三相对称电流波形如图2—3所示。假定电流从绕组首端流入为正,末端流出为负。

对称三相交流电流通入对称三相绕组时,便产生一个旋转磁场。下面选取各相电流出现最大值的几个瞬间进行分析。

在图2—2中,当=0°时,U相电流达到正最大值,电流从首端U1流入,用表示,从末端U2流出,用⊙表示;V相和W相电流均为负,因此电流均从绕组的末端流入,首端流出,故末端V2和W2应填上,首端V1和W1应填上⊙,如图2—2(a)所示。从图可见,合成磁场的轴线正好位于U相绕组的轴线上。

当=120°时,V相电流为正的最大值,因此V相电流从首端V1流入,用表示,从末端V2流出,用⊙表示。U相和W相电流均为负,则U1和W1端为流出电流,用⊙表示,而U2和W2为流入电流,用表示,如图2—2(b)所示。由图可见,此时合成磁场的轴线正好位于V相绕组的轴线上,磁场方向已从=0°时的位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了120°。

当=240°和=360°时,合成磁场的位置分别如图2—2(c)、(d)所示。当=360°时,合成磁场的轴线正好位于U相绕组的轴线上,磁场方向从起始位置逆时针方向旋转了360°,即电流变化一个周期,合成磁场旋转一周。

由此可见,对称三相交流电流通入对称三相绕组所形成的磁场是一个旋转磁场。旋转的方向从U→V→W,正好和电流出现正的最大值顺序相同,即由电流超前相转向电流滞后相。

如果三相绕组通入负序电流,则电流出现正的最大值的顺序是U→W→V。通过图解法分析可知,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也为U→W→V。

综上分析可知,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动的基本工作原则是:

(1)三相对称绕组中通入三相对称电流产生圆形旋转磁场,其转速为异步转速( 1)且1=式中:为电源频率,单位为Hz;为电机极对数。

(2)转子导体切割旋转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和电流。

(3)转子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从而形成电磁转矩,驱使电动机转子转动,其转速( )小于同步转速( 1)。异步电动机的转速不可能达到定子旋转磁场的转速,即同步转速,因为如果到达同步转速,则转子导体与旋转磁场之间没有相对运动,随之在转子导体中不能感应出电势和电流,也就不能产生推动转子的电磁力。因此,异步电动机的转速总是低于同步转速,即两种转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异步电动机因此而得名。又因为异步电动机转子电流是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的,所以又称为感应电动机。

(4)异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始终与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一致,而旋转磁场的方向又取决于异步电动机的三相电流相序,因此,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向与电流的相序一致。要改变转向,只要改变电流的相序即可,即任意对调电动机的两根电源线,便可使电动机反转。

  第三章电动机的运行维护

3.1电动机启动前的准备

为了保证电动机正常安全地启动,一般启动前应作好下述准备:

(1)检查电源是否有电,电压是否正常,若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不宜启动。

(2)启动器是否正常,如零部件有无损坏,使用是否灵活,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正确、牢固等。

(3)熔丝规格大小是否合适,安装是否牢固,有无熔断或损伤。

(4)电动机接线板上接头有无松动或氧化。

(5)检查传动装置,如皮带轻紧是否合适,连接是否牢固,联轴器的螺丝、销子是否紧固等。

(6)传动电动机转子和负载机械的转轴,看其转动是否灵活。

(7)检查电动机及启动电器外壳是否接地,接地线有无断路,接地螺丝是否松动、脱落等。

(8)搬开电动机周围的杂物并清除机座表面灰尘、油垢等。

(9)检查负载机械是否妥善地作好了启动准备。

(10)对正常运行中的绕线式电动机,应经常观察电动机滑环有无偏心摆动现象;观察滑环的火花是否发生异常现象。滑环上碳刷是否要更换。

3.2启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接通电源后,如果电动机不转,应立即切断电源,绝不能迟疑等待,更不能带电检查电动机发故障,否则将会烧毁电动机和发生危险。

(2)启动时应注意观察电动机、传动装置、负载机械的工作情况,以及线路上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若有异常现象,应立即断电检查,待故障排除后,载行启动。

(3)利用手动补偿器或手动星三角启动器启动电动机时,特别要注意操作顺序。一定要先将手柄推到启动位置,待电动机转速稳定后再拉到运转位置,防止误操作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

(4)同一线路上的电动机不应同时启动,一般应由大到小逐台启动以免多太电动机同时启动,线路上电流太大。电压降低过多,造成电动机启动困难引起线路故障或使开关设备跳闸。

(5)启动时,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反了,应立即切断电源,将三相电源线中的任意两相互换一下位置,即可改变电动机转向。

3.3电动机运行中的监视

电动机在运行时,值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仪表和感觉器官监视其运行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减少或避免故障的发生。

3.3.1监视电动机的温度

电动机正常运行时会发热,使电动机温度升高,但不应超出允许的限度。如果电动机负载过大,使用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畅或运行中发生故障,就会使其温度超出允许限度,导致绕组过热烧毁,因此电动机温度的高低是反映电动机运行的主要标志,在运行中经常检查。判断电动机是否过热,可以用以下方法:

(1)凭手的感觉:如果以手接触外壳,没有烫手的感觉,说明电动机温度正常;如果手放上去烫得马上缩回来,说明电动机已经过热。

(2)在电动机外壳上滴2-3滴水,如果只冒热气没有声音,则说明电动机没有过热,如果水滴急剧汽化同时伴有”咝咝”声,说明电动机已经过热。

(3)判别电动机是否过热的准确方法还是用温度计测量。

发现电动机过热应该立即停车检查,等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行使用。

3.3.2监视电动机的电流

一般容量较大的电动机应装设电流表,随时对其电流进行监视。若电流大小或三相电流不平衡超过了允许值。应立即停车检查。容量较小的电动机一般不装电流表,但也经常用钳形表测量。

3.3.3监视电动机的电压

电动机的电源上最好装设一只电压表和转换开关,以便对其三相电源、压进行监视。电动机的电源电压过高、过低或三相电压不平衡,特别是三相电源缺相,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车,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使用。

3.3.4注意电动机的振动、响声和气味

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应平稳、轻快、无异常气味和响声。若发生剧烈振动,噪音和焦臭气味,应停车进行检查修理。

3.3.5注意传动装置的检查

电动机运行时要随时注意查看皮带轮或联轴器有无松动,传动皮带是否有过紧、过松的现象等,如果有,应停车上紧或进行调整。

3.3.6注意轴承的工作情况

电动机运行中应注意轴承声响和发热情况。若轴承声音不正常或过热,应检查润滑情况是否良好和有无磨损。

3.3.7注意交流电动机的滑环或直流电动机的换向器火花

电动机运行中,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之间难免出现火花。如果所发生的火花大于某一规定限度,尤其是出现放电性的红色电弧火花时,将产生破坏作用,必须及时加以纠正。

3.4电动机的定期检查和保养

为了保证电动机正常工作,除了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运行过程中注意监视和维护外还应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间隔时间可根据电动机的类型、使用环境决定。主要检查和保养项目如下[9][10]:

(1)及时清除电动机机座外部的灰尘、油泥,如使用环境灰尘较多,最好每天清扫一次。

(2)经常检查接线板螺丝是否松动或烧伤。

(3)定期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电阻,若使用环境比较潮湿更应经常测量。

(4)定期用煤油清洗轴承并更换新油(一般半年更换一次),换油时不应上满,一般占油腔的1/2~1/3,否则,容易发热或甩出,油要从一面加人,可以把没有清洗干净的杂质,从另一面挤出来。

(5)定期检查启动设备,看触头和接线有无烧伤,氧化,接触是否良好等。

(6)绝缘情况的检查。绝缘材料的绝缘能力因干燥程度不同而异,所以保持电动机绕组的干燥是非常重要的。电动机工作环境潮湿、工作间有腐蚀性气体等因素的存在,都会破坏电动机的绝缘。最常见的是绕组接地故障即绝缘损坏,使带电部分与机壳等不应带电的金属部分相碰,发生这种故障,不仅影响电动机正常工作。还会危及人身安全。所以电动机在使用中,应经常检查绝缘电阻,还要注意查看电动机机壳接地是否可靠。

(7)除了按上述几项内容对电动机定期维护外,运行一年后要大修一次。大修的目的在于,对电动机进行一次彻底、全面的检查、维护,增补电动机缺少、磨损的元件,彻底清除电动机内外的灰尘、污物,检查绝缘情况,清洗轴承并检查其磨损情况。

结论

电动机从发展至今,一代代的产品的问世,都是围绕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开发的,如何去运行和维护电动机是我们目前主要工作的重中之重。

电动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电动机行业所面临的国际社会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日益加剧。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高效率电动机是目前国际发展的趋势。这样看来,推广中国的高效率电动机是非常有必要的。

  致谢

本论文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同时我在网上也搜集了不少资料,才使我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在此向学院工程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张运波,刘淑荣.工厂电气控制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晓峰.电机及拖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洋,孙晋,范翠香.电动机使用与维修.[M]人民邮电出版社,

[4]冉文.电机与电气控制[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汪国梁.电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6]杨渝钦.控制电机[M].机械工业出版社,

[7]任纸锦.电机与电气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8]许晓峰.电机及拖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

[9]王生.电机与变压器[M].高等教育出版社,

[10]乔长君.电机维修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7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与由来,综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概念;现状;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由来

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回顾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传统的学科正在脱胎换骨,新的学科不断问世,技术的融合程度比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自然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也是机械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机电一体化”这一技术术语最初来源于日本学术界,他们根据英文的Mechanics(机械学)和Electronics(电子学)两词,组合出Mechantronics一词,日文谐音记作“夕力卜口二少又”,其表意汉字为“机电一体化”,Mechantronics一词从学科角度可以翻译为“机械电子学”,我国科技界也经常直接使用“机电一体化”作为汉语的表达词汇。

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这里面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其次,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那样,主要强调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即将电子技术“溶入”到机械技术中而形成新的技术与产品。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渗透”到机械技术中,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不仅仅指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光(光学)机电一体化、机电气(气压)一体化、机电液(液压)一体化、机电仪(仪器仪表)一体化等;最后,机电一体化表达了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学术思想,强调各种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系统总体最优。换句话说,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与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智能化阶段三个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指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在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改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出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军事用途的机电产品。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在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第二阶段,称之为“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地、主动地利用3C技术的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3C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三阶段,称之为“智能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其主要标志是光学、通信技术等领域进入机电一体化,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

(6)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潘忠堂.浅析传感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项关键技术.机械电子工程,1998(1):13-17,39

[3]冯正进.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工业工程,2000(1):1-4

[4]郑堤,唐可洪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王信义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编委会编.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探讨 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生产制造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PLC 机电一体化 生产系统

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在机械制造中应用 PLC 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劳动成本,提高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机械工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升级。对机电一体化进行分析,针对 PLC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最早在日本的《机械设计》杂志上被提出,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一体化技术逐渐成熟,得到机械制造行业普遍的认可。机电一体化是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机构动力、信息处理和控制等。使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机结合,推动机电一体化呈现多种方式的发展。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智能化有力地证明,当下机电一体化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模块化的基础上,产品的研发速度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机电生产的规模,机械制造企业应根据机电一体化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标准,保证机电一体化逐渐走向模块化。绿色节能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须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最终还要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使用寿命终结时,能够有效地回收利用。此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成为趋势,不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能源的消耗量,还能有效提高产品使用的灵活性,机电一体化产品正朝着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

  2、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2.1、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中的运动控制

PLC 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硬件结构、软件结构、现场拓展结构,PLC 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依靠各个部分的组合作用,使控制性能充分发挥。PLC 进行输出和输入模块设计时,为方便进行模块的替换,要配置相似的模块。

PLC 对设备连接主要是利用远程的 I/O 柜,并且系统的备用容量要达到一定标准。开关量 I/O 模块实现对执行机构和位置传感器的连接,选择专用的控制模块对直线运动或圆周运动进行有效控制。从目前的生产状况来看,PLC 的生产厂家对 PLC 的运动控制功能格外的重视,在具体机械制造过程中,机器人、电梯和装配机械等十分重视对 PLC 运动控制的应用。

以电梯为例,设置4层电梯自动控制演示板。

在上行的过程中,电梯上行的要求是当电梯停于 1 楼(1F)、2F 或 3F 时,4 楼呼叫,则上行到 4F 行程开关后停止;电梯停于 1F 或 2F,3F 呼叫时,则上行到 3F 行程开关控制停止;电梯停于 1F,2F 呼叫,则上行到 2F 行程开关控制停止;电梯停于 1F,2F、3F 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 2F,停 5s,继续上行到 3F 停止;电梯停于 1F,3F、4F 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 3F,停 5s,继续上行到 4F 停止;电梯停于 1F,2F、4F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 2F,停 5s,继续上行到 4F 停止;电梯停于 1F,2F、3F、4F 同时呼叫,电梯上行到 2F,停 5s,继续上行到 3F,停 5s,继续上行到 4F 停止。这里的呼叫、行程开关的控制都是通过 PLC 来实现的。

2.2、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中开关量逻辑控制

PLC 的硬件结构可变,软件程序可编辑,应用于控制时十分灵活。必要时,可编写多套或多组程序,依需要调用。PLC 适应于工业现场多工况、多状态变换的需要,所控制的逻辑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组合的或时序的、即时的或延时的、不需计数的或需要计数的、固定顺序的或随机工作的等均可进行。随着 PLC 在机械制造生产中的广泛应用,PLC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对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的运输带、机床、冲床等机械设备实现了逻辑性控制。随着 PLC 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领域中电磁阀控制、冶金工业高炉上料系统都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控制。在机械制造的CNC 机床数控系统中引入 PLC 可提高数据处理的性能,能利用可编辑控制器提高逻辑处理任务的有效性。可编程控制器可以连接数据系统微处理器和机床强电控制,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机械制造产业中的经济型数控机床和普通型机床数控改造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针吸式穴盘自动播种机引入 PLC 控制系统可实现对电气系统的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了针吸式穴盘播种机结构的复杂性,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和高效,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发现故障的所在位置,并进行维修管理。

2.3、PLC 数据处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功能实现多样化,可实现包括矩阵运算、函数运算和逻辑运算在内的一系列数学运算。引入PLC 控制系统还能进行有效的数据转换和传输,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备份数据能及时解决数据问题。在PLC 系统的功能中,控制功能可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的调节和数据的反馈,使得调节后的数据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对数据参数信息的要求。设备根据设定的时间顺序运行或停止工作,实现时间顺序的控制首先要对 PLC 程序进行设置,然后对连锁顺序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可安全可靠的运行。

例如,近来发生多起电梯安全运行事故,其中门系统事故占80%左右,冲顶或蹲底事故占15%左右,其他事故占5%左右。门系统事故占电梯事故的比重最大,发生也最为频繁。门系统事故发生率最高是由电梯系统的结构特点造成的,电梯的每一次运行过程中开门动作两次,关门动作两次,使门锁工作频繁,老化速度快,久而久之,造成门锁机械保护装置动作不可靠。门系统可以利用 PLC 的计数功能在达到使用寿命时实现从技术上提醒更换、复位,否则系统会停止运行,即可减少多起事故。

2.4、过程控制和通信网络

过程控制需要以模拟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机械制造产业中,设备的通电电压、电流等物理量就是模拟量。模拟量的输出可保证控制系统有效地展开相关作业。机电一体化生产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又可分为可编程逻辑控制相互间的通信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其他智能设备间的通信。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已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出现专属的网络系统,对 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统中的应用发挥着积极作用。

  3、结语

PLC 技术能够提高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生产的效率,促进机械工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所以机械制造产业应抓住 PLC 的发展方向,在控制设备中积极引入 PLC 技术,加快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为我国生产制造业水平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唐兵西 . 讨论 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8).

[2] 黄珍玲 . 探讨 PLC 在机电设备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3] 易正辉 .PLC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98.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9

摘 要:机电工程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课题,其专业包含的子系统相当广泛。而现时代机电一体化日益成为潮流,机电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本文将针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进行粗略的研讨分析。

关键词:机电工程;施工管理;新形势

  引言:

机电工程涉及到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系统等内容;因而讨论机电工程施工离不开谈到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而在当前形势下,建筑市场的施工日益规范化,这无疑给机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福音。而对我们的机电工程施工的相关企业来说,优化机电工程施工的管理措施,是我们相关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

  1 有关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A.机电工程包含着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大。我们很难从一个单方面的角度来清楚的阐述有关的问题。针对现实中各个企业加大对实务管理的研发力度的现象,我们机电工程也需要加强对施工管理制度的研究,从而为我们在施工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B.现在,机电一体化成为时代潮流,熟练地掌握了机电一体化的科技对增强机电工程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意义重大。而且,现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施工日益规范化,相关制度也日益健全,这些也给机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莫大益处。为更好的顺应这两大新形势,我们的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合理化显得尤为重要。

  2 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1.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与制度规范无疑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极大作用。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机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细致分析。一个管理必然有其一定的工作布置。因而在机电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的目标,内容,预算等进行合理规划,在运行过程中也要不断进行控制与协调。

2.计划管理对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极为重要。因而在管理规划中要对机电工程的施工计划进行实时监督,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计划,对机电工程施工中的工作进度要做好记录,对施工中的延期,材料使用情况等都要及时做好记录,这对以后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极为重要。

3.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关。质量是我们对业主最好的承诺。我们务必要根据合同要求,制定相关的质量目标,在机电工程施工中要紧紧围绕目标行事;在开始施工后,要编制质量计划并逐步实施,而且需要不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在机电工程施工后期,要对其进行质量验收,评估。机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实际使用价值。我们在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对此予以关注。

4.安全是我们开展任何一项活动的基本追求,对机电工程施工这一门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工作来说,确保其施工过程的安全是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必须考虑到的问题。那么如何保证施工安全呢?我想这少不了要制定相关安全要求与施工规范。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规则写入管理规章当中,要给施工人员配备相关安全设备,比如安全帽等,再一个是要制定机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目标,有目标就会有约束;同时,我们的施工人员要签订保证计划书,让施工者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安全责任。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规范施工有关,因而确保施工安全的更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不逾矩则安全漏洞减少一大半。

5.机电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优良的施工技术和较强的专业性,它更是一项花费较高的工程。因此在我们的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提到成本控制。机电工程施工管理成本一般涉及到这样几个部分:预算成本,成本计划,成本实施,结算成本等。预算成本包括对主材设备,安装费用,措施费用,利润等的提前分析;成本计划则是根据市场实时动态来调整成本预算;而成本实施则是对所需材料的采购花销的记录;结算成本即最终结果与预算成本的一个比较,我们要根据其对比的偏差范围来进行有关计划的评估。成本控制对我们的机电工程施工管理极为重要,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完善责任分配制度,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仔细考核,要求整个过程按程序办事,确立相关的奖惩制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工程往往是有管理,有计划,有规范,有制度的工程,我们想有高效的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就必得对各项细枝末叶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划。

  3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机电工程技术也获得较大提升,机电工程在建筑市场也占据着较突出地位。而且现时代机电一体化也日益成为发展的大方向,追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是机电工程企业共同的目标。为实现我们的目标,加大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是我们必做的事情。认清了当前的发展形势,我们就得对症下药。对施工中的成本预算,工期计划,施工目标,安全保障,质量把关等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对这些部分予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机电工程施工成功的一大保障,只有提前的管理与未雨绸缪,我们才能打造业主满意的工程,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才能提升我们机电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新形势下的市场给我们以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我们在感谢这一现象的同时也要看到挑战。21世纪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将机遇的可能性最大化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在我们的机电工程行业,由于其特征具有较大的实务性,所以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进行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怕挑战,我们只怕面对挑战时的举手无措,因而提前做好管理规划是我们战胜挑战的一个法宝。不管机电工程施工有多么复杂,不管它的要求有多高,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机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本职工作,其最后的结果一定不负众望。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机电领域逐渐向着自动化、一体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融合了机械、电子、信息等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显著的提升了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控制,随着人们对机电运行要求的日益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文章将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入手,浅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控制;机械制造;数控领域;交流伺服物器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生产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控制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降低了工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其运行和生产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本文将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入手,浅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实际应用。

  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概述

1.1机电一体化系统。所谓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新兴的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将机械、信息、电工、微电子、传感器等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机械设备、电子元件、计算机设备为硬件构成,以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微机技术为软件构成,对设备和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1]。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一体化执行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构成,可以分成信息处理构件、控制构件、电力供应构件、执行构件、机械构件等五大部分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隶属于综合性功能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极大的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产精度。

1.2智能控制。智能控制,主要是指通过依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开展的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控制,智能控制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智能控制性能的优异性使得智能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化控制的应用日益广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化控制的应用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经济收益。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概述

从大体上而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性的分成以下三点:一是,综合性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为核心的复合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了控制、管理、机械、检测等功能,具体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微处理技术和机械技术的融合利用。二是,智能性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转变了机械处理的表象,通过微处理技术的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控制方式,提升了控制的精度[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结构主要由仪表、传感器构成,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系统参数的调整和设置能够让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出不同的性能,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更为广泛,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以及信号发射装置,能够将自身收集的数据以及参数反馈给中央处理器进行智能化处理。三是,完整性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包含有微处理器、传感器、动力及、传动系统、执行构件等等,机电一体化系统属于完善的机械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对传统的机械设备的结构改进,以传统的机械设备为基础融入了微处理技术、智能测量技术、通信技术等等高端技术,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为设计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控制领域等提供更有优质的服务。

  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概述

3.1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中的运用,能够弥补数控领域中的技术不足。在数控领域其追求的即是高效率、高精度、高安全性以及高可靠性,并且在数控领域还要求数控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处理能力,如扩展性、延伸性、模拟智能等行为和特性。数控领域中的数控机床,会要求数控技机床以其编写的代码进行加工操作,要求数控机床对加工的构建进行规划、调整、预测加工方式,并且数控机床系统不能对加工程序进行不良干扰[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对数控机床的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具备了智能化监控能力以及智能化编程能力,使得数控机床真正的实现了自动调整、自动适应、自动识别、自动规划等功能。对于数控领域需求来说,数控机床的控制需求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的经典控制来建立部分模型,但是传统的经典控制离乱并不能通过模糊信息进行建模,对信息的精准性要求归于严格,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可以构建模糊推理规则,实行模糊控制,降低了数据的精确度,进一步的优化了加工程序,使得数控机床对周边运行环境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模糊理论,能够对数控机床中数控系统的参数进行微量调节,提升了数控机床的适应性。插补计算是数控加工的核心算法之一,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对加工信息进行取点,常见的加工信息为起点、终点、线型等,老式的加工系统的位置软件增益调节控制功能的实用性较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可以实现逼近任意复杂程度的非线性函数。并且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中的专家系统,还能够对数控加工过程中不明确的推理问题进行简易推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中的遗传进化系统,还能够提前预测、动态反馈以及优化加工路径。

3.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时间较晚,机器人研究领域是当前高端技术研究之一。动力学控制的实现,是控制机器人行为的核心,并且动力学理论大多是实时变化的、非线性的、高内聚的。以双足行走的机器人为例,双足行走的机器人可以看成动态二级倒立摆,动态二级倒立摆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机器人研究领域中涉及到的传感器信息数据十分繁杂,机器人控制系统自身的复杂性较高,其控制系统隶属于多变量系统,要想保障机器人行动的平衡性就需要多个命令并行执行,例如,机器人自动躲避障碍命令、动作规划命令、平衡调整命令、视觉处理命令等。传统的控制算法,由于其自身的限制能难实现全方位的控制,因此,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可以直接弥补传统控制系统的不足。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中的神经网络为例,神经网络是典型的放生智能控制技术,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嫩里和较高的实效性,神经网络是当前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机器人机械手臂的现场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在机器人中的技术应用,还含有模糊控制技术等,多种不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综合性应用,也是机器人研究的一大发展方向,上文中所述的神经网络模拟控制技术,就弥补了控制思维神经元结构的相对任意性。

3.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物器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交流伺服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交流伺服驱动装置的运用,交流伺服驱动装置主要是价格电子信号转变为机械动作信号,促使机械设备接受到电子信号之后,能够通过交流伺服驱动装置来转变为可读的机械信号,进而进行机械设备运作,交流伺服驱动装置的运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机械运行的动态性,交流伺服驱动装置的性能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间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影响。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实现了系统内部之间数据的共享,交流伺服系统其自身的复杂性较高,其不仅仅会涉及到负载扰动还会涉及到参数的实时变化,因此,控制参数也属于非线性的、实时变化的参数,传统的通用的PID控制方式已经满足交流伺服系统的实际需求,因此,我国当前在使用交流伺服物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可以将非线性的控制方式直接运用到交流伺服物器之中,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能够实现参数的实时调账,提升了交流伺服物器的实用性。

3.4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提升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智能性,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脑,进而带代替部分人脑工作,降低机械制造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得其能够将工作精力放到其他工作环节中去。与此同时,通过电脑来代替人脑的工作方式还能够降低人工误差,提升机械生产的精度。在机械制造领域中运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中的神经网络系统,能够对机械制造的生产状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动态方针,通过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传感器来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在经由信号传输装置将信息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对控制模式中的数据和参数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修改,进而实现了机械制造和生产的智能化控制和实时控制。概括来说,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硬装,主要是机械制造系统的智能检测和监测、故障的实时监测。

  4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传统的控制方法、控制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引入和推行先进的技术理论成为必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是在原有的非智能控制基础的基础上逐步的发展而言,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相比传统的非智能控制基础而言,其融入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技术,弥补了传统控制技术的不足之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直接有效地解决了高级线性和非线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解丹婷.试分析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9):21.

[2]杨正蕾,崔少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7):163.

[3]庞海龙.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7,(3):65-66,68.

[4]郑川.谈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3):108.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摘要:机电一体技术是一种创新性以及综合性质的技术,融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接口技术,一体化技术不但是机械系的学生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加强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机械生产的重要核心。机械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因此,促使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相互融合,对于节约生产成本以及提升生产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电脑控制促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控制机械生产,以及有效降低机械事故。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运用

由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在智能制造当中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工业生产当中,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工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技术属于一种创新性的技术,也是将多种技术相互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在我国的工业生产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核心以及主导的地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自动化机械以及计算机集成,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产线和建筑上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电子、机械等相互融合。对于智能制造行业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比较强大,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升生产的效率。所以,机电一体技术逐渐向着智能化、人性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以及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含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包括机械制造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同时也包括传感控制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传输技术,是一项拥有多项专利知识的智能科学技术,在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将各类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结合相应的技术应用目标对技术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提高整个技术系统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系统运行的整体效率,并在高质量运行的同时降低系统的能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构组成上主要包括机身、框架以及各类连接设施,在连接过程中,运用自身传感设备对系统的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设定,通过对信号的控制将相关数据以及信息转化为可用于传输的信号,再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息技术处理,将信号转化为可以识别的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主要的驱动力量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控制和操作,在操控过程中掌握各种信息的主要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各种信息要求对相关动作进行控制和命令,确定相应的系统目标并建立起对应的指令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执行部分主要是由机械、电测和电液等几部分组成;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要根据既定的信息目标要求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确保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自动控制技术包括计算机、可编辑控制器以及逻辑电路等,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系统主要是将上述部分整合起来,明确各个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符合相关工作的实际需求。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有效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该项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迎合当时工业信息化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依靠电子手段进行机械设备的控制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初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简单,技术含量比较低,更多地应用于一些简单的小型设备。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21世纪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程度愈加密切,逐步实现机电智能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在很多大型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包括机械、电子、控制、声学以及光学等多项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相关技术的配合拓展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逐步朝着智能化、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对人类大脑的模拟。对生产过程进行判断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操作指令并对生产活动进行操作控制,推进生成过程的人性化发展,这样能够有效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降低工人的劳动负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扩散至全球诸多经济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新含义和新模式,在不断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远程控制技术和远程监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操作中,并针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断改进完善,不断突破企业生产的模式限制,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

  3智能制造技术及技术的发展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技术发展模式,通过对自身技术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来不断提高技术的实用性。目前,随着机械化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对于机械的使用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为了满足多种需求,设计者必须要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技术的生产效率。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就是智能制造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本身的驱动装置对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程序设定,以此来提高机械的智能化性能,这也是当前机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数据,并对生产过程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制定过程往往具有特定的程序从而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智能制造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制造技术中的很多缺点,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确保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合格率,并且产品本身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现阶段,智能制造技术与三维动态演示以及模拟技术的结合程度在不断加强,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提高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多种技术的有效结合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产品的设计和控制效率,确保生产过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互动成为了可能,智能制造技术对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降低了人工劳动的负担,同时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机率,对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该项技术的发展无异于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针对一些污染相对较重的特殊类型企业,智能制造技术的使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很多特殊类型的企业必须要依靠职能制造技术来完成很多人工无法完善的操作,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技术还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能够保障生产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相互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生产活动对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生产企业中。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为二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在结合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应用,作为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传感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无疑会大大提高系统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传感器被其他不相干信号干扰。另外,简单的传感器设备还存在很多漏洞,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传输感应系统,从根本上提高目标信息的收集效率,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合当前生产制造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采用非接触性的检测技术和光纤电缆传感技术,在技术上大多是采用统一的接口,这样的设计行为将安装难度大大降低,因此主要适用于低成本的串行接口。经济建设的综合指标中机械制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国家三大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最早应用于数控领域时就对智能控制技术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这其中还涉及到模拟、信息处理等多项技术。生产期间,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对系统多个生产环节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处理程序,并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控制。现阶段大部分的数控机床都采用的是CPU以及总主线的结构模式,通过对相关线路的诊断以及相应的模糊测试技术并集合相应的大型存储设备来实现系统整体的提高数控能力,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多维仿真画面,提高对整个系统控制的灵活性。

  5数控生产领域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相应的针对数控技术的新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求数控技术要具备足够的延展性,结合数控技术充分的延展性构建起信息系统数据库,利用智能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程序编制,例如,结合相应的智能信息系统完成数控领域中的繁杂计算以及结构计算,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同时根据相应的原理知识进行合理推理,完成对生产作业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及时找出系统中的故障信息并针对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检修意见,确保整个机床运行的稳定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制造当中需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促使机电一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相互结合,对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数控生产当中也可以加强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这样对于促进生产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冬,王永刚,周永哲,等.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J].现代信息科技,2017,1(1).

[2]吕忠毅.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运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02):37.

[3]黄文泉,黄永志.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实际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02):149-150.

[4]孙永林.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8,49(01):106+111.

[5]胡志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7,32(12):104-105.

[6]张阳.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内燃机与配件,2017,(24):151-152.

[7]徐群杰,邢敏,李娜娜,李莎.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26):116.

[8]李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6):108-109.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 篇12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融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地应用。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古老的机械工业焕发了青春,使传统的机械电器产品在功能上、性能上以及制造技术上都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外文名词是Mechantronics,起源于日本,是取英语Mechanics的前半部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拼合而成的,表示机械学与电子学两种学科的综合。目前,国内外对机电一体化的涵义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其各自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尽相同,再加上机电一体化本身的涵义还在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地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而导致整个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机电一体化系统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满足人的使用要求的最佳功能。

  2.我国机电一体化的现状

世界范围内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为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是一种由计算机或专用电子计算装置控制的高效自动化机床。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测量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床发展的必然趋势。

汽车的机电一体化中心内容是以微机为中心通过自动控制来改善汽车的性能,增加汽车的功能,实现汽车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和舒适性。近几十年,国际各大汽车公司都加大了对汽车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使其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工业机器人(IR)一般应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按照预定程序、轨迹及其要求,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自律分配系统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2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和模块化的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套,进行任意裁减和组合,同时要求实现多坐标系列控制功能的NC系统。表现特征之二是通话功能的大大加强,即网络化趋势。

3.3人工智能化

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4全息系统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由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变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3.5绿色化

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主题。

3.6微型机电化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7面向21世纪的制造模式

一次制造成功,采用成组技术和分组作业方式,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做到零废品、零库存、零设备故障、零环境污染,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金字塔式多层次管理”向“网络式管理”、由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由固定组织

加工向敏捷制造加工转变。

  4.结语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扮演机械工业的主角,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可以利用后发的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研发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