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互联网十多年来,细细回想,工作中无论什么角度出发第三产业服务中绕不开的三要素是流量(客户)、资源(渠道)、产品,有大量产品却卖不出去,有很好的服务用户却不知道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在审视讨论的一个问题——客从哪里来?如何获取流量,提升营业额。

互联网诞生以来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无论是自驱力还是外部环境的改变,同样都是围绕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再好的产品服务没有客户也是无法长久生存。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发现好的产品靠等是等不来发展所需的大流量客户。

当互联网思维引起关注后,踏入“互联网+”的浪潮才发现流量资源被大电商平台一再挤压,烧钱模式不是长久之计,获客成本逐步提升,如无切实可行的获客方案岂能盲目乐观营业额的增量?那么如何将好的产品提供给有需求的用户?客从哪里来?是我与大家探讨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把我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根据国际推销专家海英兹·姆·戈得曼总结的营销模式被称为AIDA购买行为法则,购买行为产生包括4个过程——

Attention(引起消费者的注意)、Interest(诱发顾客的兴趣和信任)、Desire(**顾客的购买**)和Action(促使顾客购买行动);

这个法则面对产品、销售、客服、市场营销等不同的岗位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任何一个环节最终的目的是让用户认同并产生交易并借助存量客户获得裂变传播以及提升复购率。

那么围绕商业的本质,为社会提供有价并能够被市场认可的可持续的交易,不断优化从而建立企业品牌,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服务都需要思考客从哪里来?没有客户你连生存下去的机会也没有,更何况通过大量的客户数据才能分析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产品最终是要面向用户,我们将用户消费分为三类:

1、明确需求用户:有明确的消费需求且具备相应消费能力,这里为什么要说消费能力?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只能说明是有消费**,但无消费能力。所以从获客角度要分析产品和客群,特别是对于线下尤其重要,这是精准触达消费群体的必备条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策略,实现需求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从而产生消费 。

那么如何让需求用户找到对应需求的产品就需要了解需求用户获取产品的渠道有哪些;

2、潜在消费用户:这部分群体可以理解为有提升自身生活品质需求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用户群体,但消费需求不够迫切或缺乏诱因促使立即消费。常规影响因素为价格优惠、时间、地点、缺少满意的产品、品牌信任度、情绪触发。通过产品创新、营销策略促成消费。

挖掘潜在消费用户也有一套经典的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将潜在需求分为: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